你的位置:首頁 > 電路保護 > 正文

高速接口利用T-coil的帶寬提升解決方案
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4-14 來源:Xpeedic 責任編輯:wenwei

【導讀】隨著集成電路尺寸的縮小,以及集成電路工作速率的不斷攀升,數(shù)據通信網絡、微處理器、存儲等產品的高速IO接口已經達到幾十甚至上百GHz并對靜電防護(ESD)越來越嚴格。然而,較大的ESD防護網絡擁有高量級的電容,這對于接口帶寬非常不利。是否能通過一種有效的方案,在不減少ESD電容的情況下,有效提升高速接口的帶寬呢?


高速接口市場概況


隨著市場對5G、大型數(shù)據中心、人工智能領域需求的持續(xù)增長,要實現(xiàn)超量數(shù)據的傳輸,必然要用到高速接口,這帶動了高速接口需求的井噴。


另外,在Memory、MCU、GPU、FPGA等應用領域,傳統(tǒng)的高速接口還不能滿足現(xiàn)有的傳輸需求,其能耗、速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,56G高速接口已開始投產,112G高速接口的研發(fā)設計也已啟動。


與此同時,F(xiàn)oundry的先進工藝節(jié)點不斷精進突破至7nm、5nm,為高速接口速率提升在物理層面提供了可行性。眾多設計公司投入到各種高速接口IP開發(fā)中,希望背靠先進工藝,能夠讓自家高速接口IP應用于集成電路大系統(tǒng)中。


高速接口帶寬提升的設計仿真挑戰(zhàn)


1.IO接口電容對帶寬的惡化


為優(yōu)化高速接口高頻段的信號損耗,設計者通常會采用高靈敏度接收器及均衡器。然而,這些增加的電路模塊不可避免地增大了系統(tǒng)功耗,因此我們希望能夠找到辦法盡可能減小這些IO接口的電容量。


接口電容主要是由ESD防護網絡貢獻,但是,較大的電壓防護裕度導致ESD電容不宜設計得太小。另外,金屬互聯(lián)線和有源器件寄生電容都對IO接口電容帶來不利影響,因此設計中的最大挑戰(zhàn)在于如何不斷減小這些接口電容,或者規(guī)避這些影響。


2.傳統(tǒng)寬帶提升方案的不足


傳統(tǒng)的帶寬提升方案是Inductive Peaking,即在負載端串接一個片上電感。受電感感抗隨頻率增加的影響,總的串聯(lián)阻抗(RD+jwL)也會隨頻率增加,這樣迫使大量電流流經負載電容,實現(xiàn)增益寬帶一致性,從而提升工作帶寬。


不過這種方案在高頻時會有明顯的阻抗不連續(xù)和回波損耗較差的問題,間接的又拉低了整個3dB工作帶寬。目前Inductive Peaking方案最大能提升帶寬1.8倍,如果要保證良好帶內平坦度,最大只能提升帶寬1.6倍,因此帶寬提升仍有不足。


3.T-coil帶寬提升方案設計難度


對于高速IO接口的帶寬提升方案,業(yè)界用的比較先進的方案是利用T-coil片上無源器件來實現(xiàn)。不過這種技術的原理及公式推導在2003年才公布于眾,很多設計人員還不是很了解。而且T-coil無源器件共有4個指標參數(shù),在設計仿真時,很多設計人員無從下手,不清楚如何設計優(yōu)化這些關鍵參數(shù)。


芯和T-coil帶寬提升設計仿真解決方案


芯和半導體針對高速IO接口帶寬提升的問題,提供了對應的解決方案,即通過設計及仿真片上無源T-coil結構,最大限度地對接口電路實現(xiàn)阻抗、提升3dB帶寬。


如圖1所示,T-coil是雙端口橋式-T網絡的一種特例。它由兩個互相耦合的電感(兩個電感常常對稱設計),和一個橋接電容(和電感進行并聯(lián)諧振,進一步提升帶寬)組成,實際設計中還要考慮兩個電感的耦合因子、線上插損等因素。


當某個負載加到T-coil電路時,從節(jié)點1或2處看到的阻抗比較特殊;同時這兩個節(jié)點到節(jié)點3(一般連接負載電容)的傳輸函數(shù)(Vout/Vin)特性也比較有研究價值。


4.png

圖1 T-coil拓撲圖


1.T-coil參數(shù)理論分析


芯和半導體已從設計理論層面對T-coil器件進行大量分析積累,T-coil的關鍵設計指標是自感L1、L2,耦合系數(shù)K,橋接電容Cb。因此首先要對這四個指標對應的等式方程有充分地理解,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器件綜合優(yōu)化。


T-coil傳遞函數(shù)如圖2所示,是一個四階函數(shù),包括2個零點和4個極點(從分子的二次方程和分母的四次方程可看出)。其中,M是L1和L2之間的互感。


5.png

圖2 T-coil帶寬提升系統(tǒng)的傳遞函數(shù)


假設L1=L2=L,并且選擇好L的值,使得傳遞函數(shù)中分母的兩個零點和分子中2個極點抵消掉。L值的選擇,就是要滿足下面兩個條件式子,如下:


1648553855585124.png


通過兩個條件帶入四階傳遞函數(shù),可以用兩個極點抵消2個零點,得到一個二階傳遞函數(shù),其方程如下:


7.png


芯和半導體通過多次仿真驗證并得出結論:當使用阻尼系數(shù)ξ=0.866進行計算時,得到T-coil方案能提升2.72倍帶寬,而Inductive peaking方案僅提升1.6倍帶寬。很顯然,采用T-coil的優(yōu)勢巨大。


2.T-coil高效仿真建模


芯和半導體提供了基于神經網絡算法的無源器件優(yōu)化平臺iModeler,它內建了豐富的無源器件參數(shù)化模板,其中包含了T-coil版圖結構。在iModeler軟件中調用T-coil模板后,設計者可以進行各種物理尺寸參數(shù)化掃描,然后利用4種參數(shù)的EM公式進行器件多指標優(yōu)化。


圖3是基于iModeler的T-coil優(yōu)化流程圖,設計者在選擇T-coil模板時,也可根據需要添加shielding、dummy等版圖結構。


1648553835919884.png

圖3 Xpeedic-iModeler的T-coil器件優(yōu)化流程


iModeler軟件集成于Cadence的Virtuoso環(huán)境中,設計人員能快速調用仿真建模流程。通過選擇期望的T-coil器件,掃描多個物理尺寸,設計師能得到多個拓撲結構的S參數(shù)模型,如下圖4界面所示。


1648553821920956.png

圖4 T-coil優(yōu)化掃描界面


3.T-coil仿真后處理


在進行T-coil仿真設計過程中,設計師需要利用電磁場公式對T-coil模型進行迭代分析,觀察仿真結果是否滿足指標要求。


芯和半導體提供了強大的S參數(shù)后處理軟件SnpExpert,它內置了豐富的EM公式,通過這些T-coil公式可以快速分析仿真曲線是否符合要求。


1648553806572959.png

圖5 內置公式編輯


1648553795926444.png

圖6 快速繪制結果曲線


4.橋接電容掃描


芯和半導體提供的iModeler軟件,在完成T-coil設計仿真建模后,能夠將T-coil模型同步到Cadence電路設計和仿真環(huán)境中。為了驗證T-coil方案的效果,我們分別搭建了理想和實際電路進行驗證。


理想電路:T-coil和橋接電容Cb都是按照理想元器件進行設置。


實際電路:T-coil是電磁場仿真生成的模型。由于T-coil模型中已經存在線圈間耦合電容,所以橋接電容Cb要扣除這部分影響,否則結果有偏差。因此需要對Cb進行變量掃描,來找出最優(yōu)值。


圖7從左到右展示了三種驗證電路,分別為無T-coil原始電路、含理想T-coil電路、基于仿真模型T-coil電路進。


1648553779202543.png

圖7 T-coil驗證


圖8是對實際電路中橋接電容Cb的掃描結果,分別為輸入端的S11(上圖)和負載電容處的3dB帶寬(下圖)。圖中可見,不同橋接電容對應的S參數(shù)曲線,需要根據插損和回損圖選擇最優(yōu)的結果。


13.jpg

圖8 掃描結果


總結


本文首先從高速接口切入,講述了負載電容對工作帶寬的負面影響,并探討了帶寬提升有哪些途徑,接著對T-coil的參數(shù)公式進行推導,從理論的角度提出了最優(yōu)的T-coil解決方案。最后使用芯片無源器件建模軟件iModeler進行方案的實例驗證。如果還想對接口電路性能做進一步優(yōu)化,設計者可以參考更為詳細的文檔,從電路層面進行調整,然后再用iModeler進行模型實現(xiàn),并按照這種思路反復迭代直至滿足指標。



免責聲明:本文為轉載文章,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本文所用視頻、圖片、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小編進行處理。


推薦閱讀:


LP6216-DCDC升壓芯片在智能電表電力載波模塊中的應用

氮化鎵:相得益彰的高效解決方案覆蓋中功率應用

電動車銷量不斷增長影響著全球市場和汽車設計

ZLG快速上下電LDO在智能家居產品中的應用

汽車ADAS進化的百年歷史(二)

特別推薦
技術文章更多>>
技術白皮書下載更多>>
熱門搜索
?

關閉

?

關閉